很多人在濃濃的人情壓力下,買了許多XXX終身醫療險,通常這類險種保費貴、保障低,理賠時根本不夠,唯一的好處就是終身。
導致很多人在得了病之後才發現,怎麼他也繳三萬元的保費,我也繳三萬元的保費,可是理賠下來的金額卻不同呢?
如今科技愈來愈發達,網路上的資訊隨便一找也都找得到各家保單的條款,別再說「你不知道了。」
當你在責怪你的業務員沒說清楚的時候,請你也先問問自己是否已經做好完善的功課,才買下這張保單的。(相信你沒有,曾經的我也是。)
Q:做保險遇到的第一個難解的問題,我該不該解掉我的XXX終生醫療險?
經濟面、時間面:
如果有學過經濟學的朋友們,應該對於「機會成本」這個名詞並不陌生,機會成本又稱為擇一成本,替代性成本,所謂機會成本就是擁有某種時間或資源的時候,而失去其他時間或其他商品的機會。
換句話說,我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,如果我選擇打電動娛樂的話(終身醫療),那我就得犧牲讀書的時間(定期醫療)。
而如果選擇利用這一個小時讀書,那我就得犧牲打電動娛樂的時間,這就是機會成本。
時間,也是成本,永遠別小看複利的力量。
假設以三萬元的10%的複利,十年會給你7萬,三十年給你52萬,五十年給你352萬。
所以你損失的可能不只三萬的機會成本,是352萬的機會成本。
保障面:
1. 就得先檢視你保單的住院、實支實付等商品夠不夠多,範圍夠不夠大,理賠的金額等。
2. 能有在多餘的預算在加上去嗎,買了三家終身醫療,一年保費繳了快十萬,可以接受在多三萬買其他定期險,那OK不需要解約。
3. 一年保費繳十萬,還有先生、兒子、女兒、公公、婆婆、爸爸、媽媽,全家保費上百萬,壓的喘不過氣來,可以考慮解掉吧,因為一旦其中一個人出事,保證不是喘不過氣來,而是直接壓扁了。
健康面:
如果已經有慢性疾病或殘疾了,就別解掉了,因為其他保險公司不會收你的,好好守著你的終身醫療險,它會很重要==….。
所以結論呢,終身險要不要解除,絕對因人而異,如果保障足夠了,身體也健康,也有閒錢愛買幾張就買幾張,但是本身若是預算有限的話,那真的就得精打細算一點。
並非舊保單就不好喔,有些保單絕種了,反而現在要買買不到。
Q:我買了XXX儲蓄險,發現IRR值才1%多,我該不該解掉去買投資型保險,或者乾脆去存股,利率還有5%~8%?
這個是我昨天看到的一位朋友詢問的,該不該解掉儲蓄險去買股票。
首先先從心理面探討,當初你買儲蓄險的原因是不是就想要逼迫自己存錢,如今看到別人存股每個月有5%~8%獲利,心動了?
任何投資商品都有風險,報酬率愈高,承擔的風險相對要大,不要說是5%~8%,Maggie媽還看過投資工具獲利有15%~20%的工具,你今天聽到了8%很心動,明天會不會又看到了20%很誘人,將儲蓄險解掉買股票,又將股票領出買更高投資風險的東西。
想想當初買儲蓄險的初衷吧,我記得我一畢業後進入銀行工作的第一年,我就買了一張儲蓄險,每個月繳1萬元,當時對於還是社會新鮮人來講,等於三分之一的薪水,中途很想放棄繳,想離職又害怕沒薪水,於是咬牙硬撐不敢離職,省吃儉用,六年過了也繳完了。
之後就想說先讓自己休息一段時間不存錢,結果我發現沒有人強迫我儲蓄,我便不再開始記帳,花費也比較隨意,最終明明該年收入比較多,卻存的比以前還要少的錢。
當然有些人會說,我對自己的金錢控管能力非常強,我會斤斤計較每一分錢的投資報酬率,那我覺得儲蓄險也許就不適合你。
但是如果你是跟Maggie媽這種比較被動式的,需要有個東西來約束自己的,那我建議買張儲蓄險吧,買下去之後你就會想辦法開源節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