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大腦|學習|慣性|Maggie聊聊書 超速學習|Maggie聊聊書

超速學習|Maggie聊聊書

by Maggie
crop woman with notebook in park

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《超速學習》,超速學習,這本就是一本學習如何學習的書,如果你讀書還那種翻開課本,從第一頁第一行字讀到最後一行字之後,闔上課本問你書中內容再講些甚麼,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,那我覺得你應該花點時間投入如何學習的工具書,訪間內有很多類似的工具書,但是並非適用於所有人,你只能不斷透過了解有這個方法,然後實踐在自己身上,覺得不適合再找尋其他更適合的方法,再實踐,如此反覆找到一個你最適合的學習方式。

也許你是一個白天讀書,記憶能力會比較好的人,但是對於夜貓族來講晚上讀書卻是他比白天讀書吸收的兩倍之多,再有可能,有些事物可能利用零碎的時間記憶,會比你坐在書桌前一個小時還要有效率,更有些東西比如算數、理解的東西,可能就比較需要花上完整的時間才能夠將裡面複雜的公式給弄懂,這本書只是給你了一個大岡、一個方向,但是你適合哪一種方式,還是得靠你自己不停的實驗才會知道。

有些人可能覺得,好麻煩喔,還要不斷實驗,那我就乾脆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,不也可以將書中的內容記起一二,那麼首先我們就要先來問自己一個問題,你為什麼需要超速學習,所謂的超速學習,就是逼迫自己在高壓、短時間完全將自己放在學習某項事物當中,當中肯定會遇到你不瞭解的東西,進而感覺到不舒服、壓力,但為何我們需要超速學習。

在現在社會上,你可能想要學習某些東西,但是由於工作時間長,假日還得空出時間陪伴小孩、另外一半,公司或許還有些文件沒來得及處裡完,堆積如山的資料還得帶回家消化掉,零零總總的事情,學習一項新技能好像變成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,再加上如果想要學習好新語言,還得花費大把的鈔票到補習班學習,倘若你是學習更高的技能,更可能需要到國外知名大學就讀,動輒好幾百萬的學費,那麼自學就變成很重要的一件事情。

書中的作者花上一年的時間,學習了麻繩理工學院MIT課程,更只有花了一年的時間學習四種不同的語言,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,我們從國小就開始教英文,到了大學還在學英文,可是當我們真正面對外國人的時後,卻仍然無法與他們正常的溝通,英文簡直是學生時期的噩夢。

那我們今天就來說說Scott H. Young是如何辦到的。

書中取了很多學習超速學習的例子,其中一個名為巴隆的

作者並不否認這世界上確實有天才的存在,但是書中其實也有說到了,天才也是可以被訓練的。

也有的人可能認為,吃飯、睡覺都已經沒有時間了,學習新的技巧,那也得要有時間才可以。

當然或許一周花50個小時去執行一項計劃,一定比一週花5小時去執行計劃的更快速,但其實超速學習的核心並不是時間的多寡,主要在於你學習的決心,一份長期且分散時間去執行一項計劃,未必會比密集在一定時間內學習的人還要差,重要的是必須改成適合你的實際狀況,記憶能力、生活步調、睡眠、環境等等都是影響學習的關鍵。

別讓這些生活中種種的困難阻礙了你的嘗試與實驗。

好了,講了那麼多,還沒有開始今天的方法。

作者總共列舉了九大法則,由於超速學習必須針對每一個人,也會有不同的計劃,有些人可能用看得比較容易記憶東西,有些人則可能用聽得比較容易記憶,所以作者取了幾個大方向,超速學習其實是有方向可以依循:

法則一:後設學習,先畫一張地圖。

其實這一項我比較喜歡說它是個夢想板,作者建議在這個項目中,你要花將近三成的時間在這裡,因為你愈能清楚明瞭你要做甚麼,那麼你的下一步驟就會愈清楚。詢問你要做的事情,為什麼?做甚麼?怎麼做?

你為什麼想要學習英文?書中將學習分作為功能性跟本質性,我比較喜歡將他比喻成你是不是生活所逼的。

倘若你是因為工作上需要用到英文或某種複雜的程式,逼得你不得不短時間內將某項技能學習好,那麼這種生活上的壓力會迫使你去更認真的學習。

倘若是自己的興趣喜好,也就是書中所說的本質性,你學英文純粹是想要唱唱英文歌,偶爾看看英文劇之類的,比較沒有那麼急迫性,那麼學習的效率就會比較差一點。

至於應該如何開始學習,這個時候你可能需要大量的時間去找尋學習方法,你找尋到更多不同的方式學習,或者有更多的管道可以詢問,像是有些論壇就是可能給某些正在學習事物的人,像是C+程式語言的學習論壇,動畫學習的論壇等等,在那些地方你可以很輕易的找到專家詢問,或是解決你當下的問題,向我之前在學習blender動畫的時候,就主動找了很多相關的youtuber學習,甚至有甚麼問題都可以email或留言給他們,其實大部分的人都很願意分享他們的知識的。

當你開始學習如何學習,你會發現身邊其實有很多資源,所以當你再學習第二種技能的時候,你已經知道如何尋求專家,如何找到更多的資源,所以書中也提到了,就長期而言,你超速學習的經驗愈多,整體的後設學習的應用規模就愈大。

書中提到了在美國的一項研究,安排一個只會說英文的人,跟另一個同時會說英文與西班牙文的兩個人,讓兩位同時學習他們都沒有接觸過的法語,同時會兩種語言的人的成果比只會單一語言的人還要快學會法語。

其實不只是語言,就像曾經學過C++語言程式的人,當他們想要再碰觸心的語法,像是java等其他程式語言,他絕對會比完全沒有碰觸過的人還要更快上手。

你學會的事情愈多,就會對自己更有自信,那你就會更享受學習的過程,挫折感相對減少,便會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。

當你已經了解你為何要學習某項東西,以及如何開始這項學習之後,第三個就是將你所已經知道要做的事情寫下來,譬如學習語言,要學習單字、文法,還得花時間去練習說與聽。

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到這樣東西,比如開飛機好了,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有過開飛機的經驗,就連模擬可能都沒有過,所以更不可能知道去哪裡找資源,其實也不用過於擔心,當你第一次學習計劃開始練習時,你鐵定能感受到你哪裡不足,在研究過後,會做第二次學習計劃、第三次、第四次,直到你最終學會了那一項技能。

作者裡面有提出幾個方式。

第一種方法,譬如說他想學會MIT的課程,那他可以能會去那所大學的網站去查看學校的課程都是學哪一些。

第二種方法,強調法,這個方法我想作者的想法跟法則三直接了當有些相似,針對你要要學習的東西,反覆練習,譬如你就是想要畫好一幅畫,那麼就直接模擬一張人像,而不是去了解素描史其他不是你想要學習的主要項目。

當然妳不可能將所有的事情都準備好,才開始妳的學習,依照作者的經驗,當妳投入全部時間的10%研究如何開始時,妳就可以開始妳的這項新學像項目。

假設妳預計花六個月學習這項新技能,每周花四個小時,總計100個小時,那就是大約妳花了十個小時做研究之後,妳就可以開始這項學習了,當然可能在妳鱉學習才發現不足的地方,還有可能重新在加入新的學習項目也是有可能。

法則二:專心致志,把刀磨利

這個或許是很多人都有的問題,我自己也是有這個問題,每當想要開始寫作就會有點偷懶,看看手機、聽聽音樂,寫了兩、三百個字,又忍不住拿起手機滑起FB、YOUTUBE,拖延、偷懶是人的慣性,任何人都是一樣的,所以學習專注就非常的重要,首先當你意識到你自己正在拖延,那恭喜你至少你不是吳意識的拖延,接著你要面對、思考你的拖延,為什麼不想做、為什麼不去做,就拿我寫作當例子,沒有靈感、沒有想法,就不想動筆,我自己有個小方法可以分享給大家,把任何事情都數字話,紀錄你每天寫的字數,將所有的東西都把他變成數量記起來,當你做到你預計的數量時就停下來,不多做也不少做,每天養成習慣,就能減少拖延。

書中的作者的方法是,首先你要先承認你不願意去做這件工作,並且了解為什麼不願意做,再來將工作拆解成五分鐘,你就真的不想背單字,那就背個五分鐘就好,任何人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五分鐘,是不怎麼會感覺到困難的,然而你有可能因為這個五分鐘繼續做下去,學習下去。

當你可以開始之後,接下來就是堅持的問題了,之後我會再跟大家講講番茄鐘工作法的時間管理方法。

法則三:直接了當,走最短的陸,勇往直前

書中常常提到了學習遷移,甚麼叫做學習遷移呢,大部分我們在大學學到的東西,很難真正在職場上發揮到,任憑教育界超過百年的努力語研究,仍然無法達到遷移的目的。

一個學會計的學生,他無法將他的演算能力發揮在賭盤上面,一個學過心理學的學生,未必充分了解人際關係,一旦超出課堂上給他們的題型,或稍微有些便話的真實社會,他們經常會答不出來。

作者提出的方法是真實學習,也可說是沉浸式學習,才能學會到隱藏在學習項目底下的細節與技能,譬如你學習英文,若只是坐在課堂上,老師念一句,你說一句的這樣學習方法,當下你只記得了一個單字,但是自學時,你需要使用手機上的字典或是翻譯軟體,或著跟著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互相演練語言,這種效果會比你在課堂上跟著老師說還要有效果。

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做中學,這個我挺有領悟的,當初看完這本書之後,我就想不然我也來試試看超速學習裡面的做中學,於是我跑去下載blender動畫,並且看了youtuber的教學影片,看起來都挺簡單的,當我們自己下去操作時,才發現原來有很多細節在裡面,學習語言也是,你看著書中的字好像都簡單,當你闔上書本之後,努力回想剛才的單字是怎麼拚,是無論如何也記不起來,做中學的好處就是,你馬上就得要用到,必須將你剛才記憶的東西輸出,這時你才會發現原來你並沒有你自己想像中的那麼了解這項事物。

法則四:反覆操練,直擊你最大的弱點。

所謂的反覆練習就是將你要學的東西簡化成一項簡單的事情,可能你同時要記憶單字、演練會話、試著寫作,寫作時又遇到文法的不順暢,這些不同層面的學習會讓你分散你的注意能力,作者的用意是將你要學習的東西再簡化成一項,你學習這樣東西的主要目的是甚麼,譬如說我只是要與對方簡單的溝通,那麼你就選擇多項中的的演練會話這一項,反覆的練習。

當然你可能學習的不是語言,也許你想要自己做一款遊戲,書中提到了連動法,開發一款遊戲可能需要的是顏色,那麼就需要學習色彩理論,還需要程式設計,那麼他著重的是遊戲開發的程式語言,這種連動法就是當你學到了一項技能,發現這項技能還得B技能才能完成,當你學了B技能後又發現還得C技能做搭配,進而再去學習C技能,這種學習方式雖然挫折感很高,但是他卻是非常扎實的成果論,我為了這個成品進而去學習某樣事情,我覺得這個跟直接學習有異曲同工之處。

法則五:提取記憶,用測驗來學習。

一般來說,我們在學校課堂上學習,都是老師念一句,台下同學跟著覆誦一句,這種學習方法我們稱之為被動學習,我喜歡說成被逼學習,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學習這技能之後可以得到甚麼樣的結果,但是被動學習不一定就是壞的,之後會解釋到。

所謂的提取記憶,就是在妳還未接觸這項記憶之前,就些詢問妳,意思是在課程開始前,就參加期末考,這樣的記憶會讓你更加深刻。

心理學家傑佛瑞‧卡皮克與珍妮爾‧布朗特提出一分檢視學生對學習策略選擇的研究。

學生被分為四組,每一四組,每一組擁有的時間一樣多。

第一組採用的方法是複習一次。

第二組採用的方法是一再複習。

第三組採用的方法是自由回想。

第四組採用的方式是畫概念圖。

大家都以為是一再複習的那一組應該是考試成績最高的,結果跌破大家眼鏡的是是自由回想的那一組,就是在看完課本之後,闔上自己回想內容的那一組成績最高,而一再複習課本的同學反而會以為自己已經會了,反而記憶不起課本的內容。

所以之後大家在紀錄筆記的時候,不要只接寫出答案,反而將問題寫下來,視著讓自己回想,然後在問題後面寫上答案的頁數。

法則六:意見反饋,別閃避重拳

我認為這個是最痛的,但是絕對讓你印象深刻。

你寫了一本小說,拿給你的親朋好友看,你的朋友因為不好意思批評你,所以都說你寫的不錯,然而你的這本書放在網路上時,仍被抨擊內容單調、語法不順,甚至沒甚麼點擊率,這個就是最好的意見反饋。

在意見回饋中,最好的回饋是改正型回饋,這個比較常出現在考試,答案直接在後頭可以找到,最難的就是資訊型回饋,例如你的演說被人嘲笑、批評,可是批評者並不能給你一個好的改進方法,這些方法你還得自己摸索才能知道答案。

法則七:保留記憶,別往有漏洞的桶子倒水

接下來來到了記憶,我們克服的找尋資料、拖延、專心、反饋之後,接下來就是要把你努力學會到的東西記在腦袋裡面。

一般認為,經驗豐富的醫生照理說執業多年,應該可以提高病患高品質的照顧,然而證據顯示,執業多年的醫生,與他所提供的照顧品質,承反向關係。

這個答案說明了,記憶會隨著時間消退,新的記憶會覆蓋舊的記憶。

裡面說了幾個方法,大家可以回家試試看,自己最適合哪種方法。

第一種:間隔法,重複記憶。

如果你用十個小時來學習某件事,那你將他拆成十天,每天用一小時,會比一次連續花時小時學習,重複記憶會比單次記憶來個更好,有些人甚至是花每天早上通勤的時間,可能十五分鐘來記憶昨天學習到的事物,不但省時間還對記憶有幫助。

第二種方法:程式化

為什麼你曾經學會過騎腳踏車,即使多年沒有騎了,如今叫你重新騎上腳踏車,你仍會騎,這個就是所謂的程序性記憶,這種練習我覺得比較適合譬如打字、開車,這種需要肢體動作去記憶的,至於知識類的比較難,但是我之前有看過一本書,有些人讀書時習慣走來走去,我想這就是利用程序性記憶的法則,記憶時同時搭配的肢體,更容易記憶。

法則八:培養直覺,先深掘,再累積

所謂的直覺,在這一章節講的是慣性,當我說3×8時你下意識會想到24,而不會像小學生一樣真的3+3+3加到8個三,這是為什麼,因為你的記憶裡面就已經有8×3的答案,所以你思考都無須思考就可以直接講出來,所以這裡我可以說是不斷累積你知識量。

超速學習之所以你會愈學愈輕鬆,就像前面所說到了,同時會講西班牙語跟英語的人在學習法語,會比只有會英語一種語言的人還要容易,那是因為西班牙語跟法語都是羅馬語系的語言,有很多單字是重疊相似的,天才之所以是天才,是因為他的訓練時數比一般人多上許多倍。

為了擴展直覺,所以當你學習某樣知識的時候,盡量將他具體化,或者是講出來,我自己也是看完書之後,利用將裡頭的知識整理成自己理解的文章,來達成學習的效果。

想想看,我們都看過腳踏車,倘若現在要你把腳踏車的所有細節都話出來,把手、坐墊、齒輪是怎麼擺的、輪子是幾跟鐵絲組成的,絕對無法劃出十分相似。

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常常也在犯這種錯誤,當我看完整本書之後,以為自己已經懂了,但是其實你真正懂得比你以為的還要少,所以當你讀完一本書,試著去回想裡面的內容,甚至像Maggie一樣整理成自己所能了解的文章,最好在講出來,你會記憶更深刻。

法則九:勇於實驗,往舒適圈外探索

梵谷在劃出巨作之前,他是過每一種會話方法,畫出了大量的作品,上述的所有方法如果你沒有試著去做去用,一切都是白說。

無論是一項方法、一本書的內容、一個策略,都要靠你自己去實驗,才會知道這項學習方法到底適不適合你。

而且隨著你學習愈來愈熟練,你同時學習的東西更多,方法也會有所不同。

作者說了他對自己的一項測驗,找到了兩組50個單字,一組用普通的記憶將他背起來然後測驗,另一組則是利用記憶法記取這50單字,後面的記憶法的記憶數量是前法的兩倍。

以此測量自己對於這種記憶法到底適不適合,是讓你超速學習的一個技巧之一。


書籍資料:

書名:超速學習(我這樣做,一個月學會素描,一年學會四種語言,完成MIT四年課程)

作者: 史考特.楊 

出版社:方智出版

讀墨:http://moo.im/a/25iyIM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