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大腦|學習|慣性|Maggie聊聊書 《少,但是更好》|Maggie聊聊書

《少,但是更好》|Maggie聊聊書

by Maggie

琳瑯滿目的商品,大大小小的訊息,我們買了許多衣服將衣櫃塞滿,冰箱堆滿了快過期的食物,考了數十張證照,我們拼命追求「多」,然後還要「更多」,就像是天竺鼠籠子裡的滾輪,不停地奔跑,直到滿屋子的東西將我們淹沒。

「捨棄」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,這世界太多東西你想要了,也有太多資訊干擾著你的想法,甚至屏蔽了你內心最重要的事物,這年頭極簡主義和斷、捨、離的盛行,就是因為人們不想要在被雜物給淹沒,無論是身心靈的雜物,還是堆在你衣櫥裡的雜物,捨去之後,才能看見物質的本質。

一、極簡美感。

迪特在德國百靈公司擔任許多年的首席設計師,他認為「沒有甚麼東西是必須」的,他的主要工作是過濾干擾,直到接觸到最精髓為止。

當時公司要他設計一款電唱機,當時的眾人都是用結實的木蓋住唱片轉盤,或是併入一件家具裡,可是迪特並沒有這麼做,他屏除雜物,設計出一款頂端除了透明塑膠蓋外,沒有其他任何多餘設計的電唱機,由於第一次有人這樣設計,公司很擔心沒有人想買。

然而正是因為迪特的設計,極簡美感逐漸被人們認識到,最後許多家公司都開始效法迪特的這款設計,迪特的設計可以總結幾個字,「更少但是更好。」

專精者他們不是將事情做愈多愈好,他們反而不停問自己,「我投入的活動是對的嗎?」,這世界上太多事物,遠遠超出我們能力和時間所能負荷的,拚命工作未必會得到最多。

專精者不是探討「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」,他們想的是「如何做對的事情」,那些想要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好的人,將精神和力氣分散到各個不重要的事情,對於重要的事情就更沒有時間或力氣完成,導致許多事情都只做了一半。

「決策疲勞」是因為我們被迫做出許多選擇,而選擇愈多,決策的品質就會愈差。

網際網路的發達,生活理應更便利,但事實上我們時間愈來愈少。

當我們可以忠實自己想法,選擇真正想過的人生的時候,並非別人期待的人生時,你首先必須開始的是「學習放棄」某些事。

這讓我想到我做業務這麼多年,也帶過了十幾個新人業務,有些人儘管我用盡全力去教導他,他仍然不是做業務的料,有些人只需要輕輕一點,他便能融會貫通,將業績做得很好。

並不是我們想要捨棄某些人,這世上永遠存在著80/20法則,20%的人永遠80%的財富,20%的業務員做了80%的業績。

「少」的定義就是,你必須在這100%的概率中,找到真正影響力的那20%。

二、專精主義的思維模式?

1. 辨別多且不重要的事情,以及少但是重要的事情。

在準備之前仍需廣泛接觸,只有探索過更多的選項,才能挑出”可能的20%”選項,使用嚴格的標準模式來選擇,譬如說「哪個計劃讓我深受啟發?」、「哪項是適合我的專業領域?」、「這件事對於大眾來講能得到甚麼?」。

知名Youtuber網紅艾莉莎莎,她每個月只出兩部影片,而且在出影片的時候,她會有一連串的選擇模式,包含這個題材會不會紅?新聞會不會報導?看得人想得到甚麼?等檢核列表,為的就是讓她付出的時間成本,可以得到最大的回饋。

專精者不會花大量時間做無意義的事情,而是花很多時間思考、傾聽、探索、討論,思考就是為了區別出重要和非重要的事情。

專精者必須提高選擇能力的覺察,辯駁出內在的聲音,相信自己的選擇,反覆地詢問自己,在這份工作(行動)中,我能達到的結果是甚麼?是自己想要的嗎?

每一種取捨都是為了降低成本所做的審慎決定,想像你有四個爐口,他們分別代表了家庭、朋友、健康、工作,這四個爐口你必須關掉兩個,你才能將另外兩個做好,你會選擇捨棄哪兩個爐口?

(沒有標準答案,每個人都該為自己人生負責。)

2. 別將玩樂的時間劃掉。

小時候父母親總告訴我們,快去寫功課,不要一直玩。

「玩樂」成了負面的詞語。

何謂玩樂,就是純粹的開心,不帶有任何目的或手段,例如放風箏、聽音樂、玩遊戲等等,美國布朗博士曾經研究六千人的玩樂史,他的結論是,玩樂能明顯改善個人的健康、人際關係、教育、組織、創新等能力,玩還可以讓大腦更具可塑性、適應性和創造性,沒有甚麼比玩更能激發大腦了。

由於網路的發達,現在許多「玩樂」的事物也能發展成職業,因為喜歡繪畫而兼差幫人繪圖,因為喜歡摺紙,所以開課教人摺紙,因為是興趣,所以會更有動力將玩樂做得更好。

最近本來在考慮要不要買遊戲機,因為這本書決定幫孩子買台switch,現在的遊戲做得愈來愈精緻,裡面有許多需要推理或是耐心的設計,所以「玩樂」未必會讓孩子墮落,反而可能促進他們思考。

三、執行。

專精者不是忍受痛苦將事情完成,而是想方設法簡化流程,甚至系統化。

如果能將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習慣化,就能減少大腦做決定的次數。

例如早上醒來,習慣性走到廁所刷牙洗臉,然後換上鞋子拿著包包出門,這一連串的動作你已習以為常,根本無需思考就能做好,如此就能減少大腦決策。

至於習慣如何養成,可以參考許多習慣養成的書籍,例如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、《原子習慣》等書籍,都是教人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。

好的習慣很難養成,可是一旦養成之後,就像是已啟動的火車一樣,不需耗費很大的能量,就能在軌道上依序前進。

四、誰是專精者?

1. 確實實行少,才是更好的人。

2. 在選才方面極度挑剔,解雇那些無法生產的人。

3. 回答「只能做一件事,你會挑選哪個?」

4. 傾聽、思考,瞭解資訊。

5. 從小地方著手,但是成果卓略。

6. 進展慢,但持續進步。

7. 排除所有障礙。

8. 為意外保留緩衝時間。

9. 充分的前期準備。

10. 認為改善的意思就是「少」。

11. 排除令人分心的詞句、圖片、段落。

12. 只對重要的事情說「好」。

13. 思考一勞永逸的方法。

在這個「多」的世界追求「少」,其實真的有點強人所難,誘惑太多,太多有趣又好玩的東西了,但人的時間真的有限,你在得到的同時必須要失去,你想要成長勢必要犧牲遊玩的時間,你想要賺錢就可能會犧牲掉陪伴家人的時間。

所以你必須思考,試著將想要的東西全部列出來,以及你目前所能使用的時間,然後用刪去法將你可以犧牲的事情劃掉,直到最劃到最後一個,就能找到內心真正追求的東西了。



延伸閱讀:

別小看每天的兩小時。

《大腦喜歡這樣學》|MAGGIE聊聊書

打破大腦偽科學|MAGGIE 聊聊書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