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大腦|學習|慣性|Maggie聊聊書 打破大腦偽科學|Maggie 聊聊書

打破大腦偽科學|Maggie 聊聊書

by Maggie

我們常從網路上吸取知識,然而這些知識很部分是錯誤的,今天介紹的這本書《打破大腦偽科學》,作者是漢寧‧貝克,他從事臨床腦科學研究許多年了,在2012年取得腦神經學位後,積極投入演講,致力幫助大眾建立正確的腦科學常識。

這本書並不是教你如何開發大腦,如何變得更聰明,而是普遍存在的大腦相關知識,很多時候都是錯誤的知識,作者總共收入了20種迷失,讓我們更能清楚大腦的運作模式,這本書我應該會把它歸類為百科全書,大腦的百科全書。

以下是Maggie挑了書裡其中六個迷失,來跟大家分享。

一、男生的大腦和女生的大腦結構不同。

性別的差異,到底對大腦有不同的影響嗎,有的人說女性天生語言能力比較強,男性天生數理能力比較強,還真的比較不同,女性的海馬迴(掌管記憶)比較大,男性杏仁核(處理情緒)比較大,男性的大腦比較大,女性大腦皮質較厚、腦溝也比較深。

女性懷孕時,大腦的形成初期都是女性大腦,當懷孕到八到二十四周時,男胎兒就會開始分泌睪固酮,逐漸形成「男性」大腦,所以就算是一歲的幼童,也能看出男女行為的差異,男孩多喜歡玩汽車,女孩多喜歡布娃娃,這種性別差異是天生的,動物界獼猴也有類似的行為,雄猴喜歡會滾動的東西,雌猴則喜歡布娃娃。

然而男女的差異不是固定的,它是可以經由後天訓練而改變。

「心像旋轉測驗」是一種測試受試者智能商數的實驗,它是將3D立體物體旋轉,隨著旋轉角度愈大,困難度愈高,實驗者答題的時間會愈長,來測量實驗者的IQ多高。

男性通常在「心像旋轉測驗」中,表現得比女性還要優異,然而實驗者只要訓練時間夠久(通常二到三周),女性的表現仍然可以和男性一樣好。

男性與女性的善長事項,通常是來自於社會的刻板印象,覺得女生天生語言能力比較好,或是覺得男生天生適合理工,其實這些都是社會中形成對自我的束縛,其實在《心態制勝》這本書也說到了,大腦是可塑性的,用進廢退,無論學習甚麼技能,只要《刻意練習》無論甚麼事情,都能學會。

二、卡內基訓練、記憶訓練,真的能讓你變聰明嗎?

許多人都想要有個「超級頭腦」,最好過目不忘,能記住任何想記住的事情,市面上也充斥著各種類型的「大腦開發課程」、「激發腦力潛能」等課程,然而作者卻說這些所謂的腦力訓練”都是沒有用的”。

想像一下,假設你想要跳過140cm高的障礙物,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,我們可能選擇土法煉鋼的方式,就是站在原地拼命地往上跳,一次一次的反覆練習,這種方式有沒有效呢?

有效,但是這樣的方式,絕對不會讓你成為跳高冠軍。

在沒有技術訓練、協調訓練、專業教練的協助下,你很難真正成為一個跳高國手,大腦訓練也是一樣的,如果你只是土法煉鋼的「訓練」它,的確能訓練大腦,但是它的成長卻是有限的。

專注於”單一”的腦力訓練雖然有用,但卻只能訓練單一的心智能力,就像要你每天分類五百圖形,總有一天這個任務會變得易如反掌,但是分辨圖形跟增加數理能力,這兩種能力就完全不同,所以單一的練習並不會讓你變聰明,只會讓單一技能提升而已。

想要提升大腦不能只有訓練單一技能,你必須讓大腦學著處理各種資訊,這也是為什麼如果你只是玩電腦遊戲,並不會讓你變得更聰明,要想提升腦力,反而是應該在生活中去訓練,和朋友聊天、運動、閱讀、學音樂、下廚、旅行,試著讓大腦接觸各種不同種類的事物,都比單一訓練還要來得強。

三、心理學家說人不同的學習類型,真的嗎?

網路上流行,每個人的感官敏感程度不同,它將人分為視覺型學習、聽覺型學習、觸覺型學習,視覺型學習的人適合用閱讀的方式讀書,聽覺型學習的人適合有老師講課,觸覺型學習的人則必須親自實作才學得會。

這種說法不只在網路上你可以找得到,就連大學、心理學家也都在討論學習類型,然而至今根本沒有一項科學研究證明有此一說,作者認為此說法根本是無稽之談。

人類的大腦非常喜歡學習,從我們牙牙學語到如今出口成章,大腦都不停地學習周遭的事物,經常訓練確實會讓我們大腦某個區域變大,譬如不斷學習語言會讓控制語言區域的大腦變大,但是減少記憶也是非常重要的,這就像我們屋子裡堆積了雜物,你不把雜物清空,既無法讓新的資訊進來,也會阻礙運輸,所以人出生後的幾年,多餘的突觸和神經細胞會遭到丟棄,所以你的記憶也跟著被「修剪」了,所以你就無法記得出生時”血淋淋”的畫面!

我們腦子在思考時,是動用了整個神經網絡,學習新知識時,大腦會調整神經細胞之間的精密連結,各種資訊會被分散處理,所以如果只適用單一管道來學習,效果肯定不好。

學習類型分類的觀念看似理想,但實際上只用一種教學方式學習是不合理的,

我們可以在看在聽在觸摸時,就是不停的加深學習記憶,無論是甚麼方式學習都能增加技能,所以千萬別相信你是「視覺學習型」的人,每個人其實都是「全能型學習者」,能結合不同類型的學習管道,閱讀、說話、寫下來、畫圖、說給別人聽等學習方式都可以,最佳的單一學習技巧其實不存在。

四、大腦的記憶空間是無限的嗎?

我們說的電腦分為軟體和硬體,通常是由一連串的1和0所組合成的,電腦的硬體空間卻是有限的,一旦空間滿了,你就再也存不下任何資料了。

人的大腦是硬體和軟體融合,人的腦容量並不是無限大,成年人的大腦約有800億的神經細胞,每個細胞大約跟一萬個神經做連結,能產生八百兆的連結,換句話說,你能記住的資訊其實比整個太陽系的原子還要多。

假設你想起「媽媽」這兩個字,也許有1.2億個腦細胞同時參與,因此即便是其中一個神經細胞毀壞了,也不會讓你忘記「媽媽」的容貌、聲音、影像。

腦袋裡也有篩選機制,為了不讓大腦盛載過重,大腦會嚴格篩選掉不重要的資訊,一個名詞聽過一次可能會忘記,但是聽過了一千次,就很容易記起來,資訊會因為不斷被提醒而變得重要,更能加深大腦神經網路的結構,不容易被遺忘。

結論是大腦的容量確實是有限的,與其想著要如何甚麼都學會,不如思考著那些東西不學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。

五、我們可以一腦多用,一心多用嗎?

Maggie常見我老公,可以同時看連續劇,還能邊打手機遊戲,偶爾還能邊吃零食,顯然人可以一心多用。

這幾年能讓人分心的事物不停打斷我們的思維,FB、IG、Youtuber,手機時不時跳出的Line、閃爍的訊息等等,注意力不斷的被分散。

倘若沒有新鮮事情發生,我們很快就會對同一樣事物感到無聊,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離不開網路,因為網路有太多新鮮事吸引我們的注意,大腦大多時都處於「自動模式」,當我們學會一個技巧後,例如你已經開車多年,當你在開車時通常已經不用在想著,現在到底是要踩油門還是剎車,因為大腦一旦學習到某個技能之後,它就會開啟「自動模式」,也就不需要注意力了。

真正大腦一腦多用是很困難的,注意力是大腦非常寶貴的資產,我們自以為是一腦多用,其實只是在不同事情間不停轉台,然而快速切換注意力,需要具備兩個條件,一、新的目標必須夠刺激,才能吸引到舊的目標。二、注意力必須擺脫原本的目標。

舉例來說,派對上你跟某人聊得很起勁,忽然旁邊有人提及你的姓名,於是你的注意力馬上轉移過去,儘管你根本不知道那個人說你甚麼,但你的心思已經被那人吸引過去,並且不停監聽那個人有沒有說你壞話,眼前這位跟你聊天的朋友,你已經不知道他在說甚麼了。

同時處理兩件事情已經夠勉強了,如果同時還得處理三、四件事情,這反而會使所有效率都降低,在駕駛模擬中,如果要求受試者抵達目的時,同時還得記住路邊的數字或字母,他們不僅記不完整,而且還會常常錯過正確的路口。

所以一腦多用並非是好事,經常同時做兩件事情以上的人,他的注意力其實是比一般人還要低的。

六、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。

智力包含情緒智力、社交智力、語言、音樂、空間、數學等,甚至還有運動及文化,所以要定義智力這個概念,其實困難重重。

在生命之初大腦的吸收能力特別強,剛出生的頭幾年,許多腦神經細胞會切斷許多連結,好提升神經網絡的效率,沒有用的記憶可以消失,所以在年少時記憶力才會如此驚人。

寶寶在八個月後,就能辨識出他的所在國家的母語,而其他國家的語言,寶寶就會愈來愈沒有反應,學習語言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,但是這並不代表年紀大的人就不能學習新語言,只是大人很難達到完全沒有口音的程度。

科學家發現老年之後,老人的前額葉皮質會特別活耀,年輕人則是用後腦比較活躍,就是所謂「由後向前轉移式的老化」,長期以來,人們總是假設老年人的腦已經不可逆的衰退,無法學習新的事物,這是謬論。

腦有驚人的適應能力,連複雜的雜耍動作,只要經過三個月的練習,就足以讓一個五十多歲的人熟練在空中拋耍三顆球,有趣的是,經過這樣的練習,老年人的腦袋也會產生結構性的變化,海馬迴和中樞神經的大腦皮質質量會增加,所以老年人的腦袋結構,仍然有很強的可塑性,因此小時候沒學會的技能,長大以後再學,也是一樣的道理,我們家阿祖已經97歲了,現在還再玩FB….所以別再說老年人無法學會新技能了。

以上是Maggie擷取書中六個我們所以為的大腦迷失,隨著研究不斷的更新,舊的資訊也會不停的被淘汰,也許這二十個大腦迷失,在未來的二十年後,又有可能有新的發現,隨時保持好奇的心態,並且不停的學習,才是讓大腦活躍的不二法門。


書籍資料:

書名:打破大腦偽科學

作者:漢寧.貝克

出版社:如果出版

讀墨電子書連結:http://moo.im/a/3bhkvD


延伸閱讀:

死讀書不如聰明讀書,考試是有技巧的。

只要你願意堅持多年,複利滾出的成就將非比尋常。

高績效心智,除了反覆練習,你更應該知道?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