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金錢|投資|基金|Maggie聊聊書 頂尖避險基金經理人的形成|Maggie聊聊書

頂尖避險基金經理人的形成|Maggie聊聊書

by Maggie

今天Maggie分享的這本書叫作《頂尖避險基金經理人的形成》,作者是馬妮特‧阿胡賈,他是《財經論壇》的製作人,因此採訪了許多有名的基金經理人,他將這些人的故事寫成了這本書,裡面總共收錄了11為避險基金大師的專訪。

這本書並不是介紹如何投資的行動指南,書中前言就已經明確說明,也不是說你模仿了這些人的行為,就可以成為一名基金大師,這本書嚴格來說,你可以當成自傳來看,他記錄了每位經理人的理念和想法,有些經言名句確實值得讓人省思,我只收入了五位經理人的故事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本書。

一、瑞‧達利歐(Ray Dalio)的橋水投資公司:

在他的著作《原則》曾說道,「從人生的不幸中所汲取的教訓,遠比從美好的經驗中,學習要多。你必須反思其中的啟示,否則就錯失了大好機會。」

「痛苦加上反思,等於進步。」達利歐認為學習不應該只是別人給甚麼,你學甚麼,學習應該是源自於自身濃厚的興趣,然後透過問題來學習,當你研究更多時,會發現問題更多。

1974年的新年前夕,達利歐醉酒跟老闆大吵一架,之後他被炒魷魚了,他在26歲決定創業,對於達利歐來說,他從來不害怕置身於陌生的領域,跌倒只是短暫的疼痛,因為這是學習必經的歷程,問題只會引導我們繼續向前邁進。

如果不成功,他大不了回去找工作,如果成功了,他將自由自在了。

他創立了”橋水”公司但並非一帆風順,他曾經賠掉一切,但他仍認為是一個很棒的經驗,失敗的經驗告訴他許多,讓他瞭解了不同國家的價差交易,弄懂重建平衡部位以及如何提升分散性的方式,逐漸發展出專屬於自己的危機指標,他漸漸懂得觀察每個主要市場,評估公司與整體市場風險的相關性。

他出版了《每日觀點》雜誌,將自己的觀點寫下來,漸漸的這個雜誌成為企業主管、政治決策者、中央銀行的必讀刊物,也奠定了他未來功成名就的重要跳板。

每個人都在模仿成功人士的投資模式,但達利歐從不模仿其他投資人,他一直專注在自己的組合投資,發展出自己一套的研究方式,最後達到成功。

二、皮埃爾‧拉格朗日(Pierre Lagrange)、黃耀文的英仕曼集團

「即使三年後,你才發現想做的事根本無法達到,那也沒關係,因為你在過程中肯定會學到甚麼。」無論甚麼,在過程中我們肯定耗費了精力和時間,也許十幾年後才發現,原來這並不是自己所渴望的答案,或許很多人覺得浪費了這十年,但是黃耀文卻覺得這十年中自己不斷的成長。

多數經理人都希望能夠在賭盤上贏錢,都希望一年的績效有達40%~50%,然而持續的獲利十六%或十七%,才是避險基金經理人最重要的工作。

黃耀文的投資目標,不是在短時間創造出高報酬,而是注重風險管理,讓自己持續不斷的獲利,他說了,「不論是投資或是賭博,你必須下注,但是下注肯定要有籌碼,如果你已經輸掉所有的籌碼,那麼賭局就結束了,所以風險管理才是經理人要做的事情。」

相對於其他基金經理人,他保守但也穩定。

三、馬克‧拉斯里(Marc Lasry)、桑妮雅‧嘉德納(Sonia Gardner)的艾威集團。

2008年雷曼兄弟申請破產,導致整個金融體系幾近崩潰,道瓊工業指數下跌超過30%,正當所有投資人連忙出場時,馬克‧拉斯里才正開始布局。

艾威集團是專門從事不良資產投資的先驅業者之一,他們不但擅長掌握價值低估的投資機會,包括公債與私有債券、銀行債務、公司重整後股票、索賠權交易。

2008年的十一月,美國三大汽車廠的最高主管向美國國會要求援助,他們遇到了無法克服的營運困境,整個救援計畫涉及了龐大的資本,而且汽車製造業者與供應商之間錯綜複雜,艾威公司為此成立了負責小組,他召集了30為投資專家,包括五位投資組合經理人,很快的他們得出了結論,美國政府絕對無法承受大型汽車製造業倒閉,那將嚴重衝擊整體經濟,失業率將迅速提高,甚至還會波及其他產業和汽車零件業跟著陪葬。

果真這間大型汽車製造業在政府的援助下完成了破產重整,政府贊助的「舊車換現金」方案有效刺激汽車銷售,福特汽車也持續強化財務結構,提升了這家企業在消費者眼中的形象,在2010年慢慢減少銀行債務,股票也一路往上漲,艾威集團在2009年取的了60%的報酬率,創下該公司有史以來最佳年度績效。

在投資一家破產的公司時,艾威集團會從整體產業與個別事業的立場,進行由上而下、由下而上周全的分析,並且在實際採取行動之前,充分考慮下檔風險,他們會評估每一項投資可能的最糟情況與特定風險。

當華爾街的投資主要集中於表現優異、運作健全的企業,拉斯里卻偏好研究那一些有問題的公司,他和多數投資人不一樣,看見投資對象的信用狀況未見好轉繼續惡化中,他一點也不擔心。

相對於同業競爭,艾威團隊善於辨識那些處於財務困境的企業所擁有的潛在價值,精於衡量破產程序中所蘊含的風險,而且在這個領域中,競爭的玩家非常少,畢竟不是人人都能看見破產公司的價值。

四、大衛‧泰珀(David Tepper)的阿帕盧薩管理。

高中時代的泰珀並不是優秀的學生,他不愛念書,四年當中從未拿過A,但他對數字有莫名的喜好,成長過程中他偶爾會從父親口中得知一些投資,他雖然沒有投資,但會去追蹤父親所投資的股票,瞭解父親的投資情況。

高三那一年他試著買了他人生第一支股票,但是後來這家公司倒閉了。

進入匹茲堡大學後,由於必需自己付大學學費,泰珀的成績突飛猛進,拿了不少A,進入研究所前,泰珀開始嘗試交易,雖然都只是一些蠅頭小利,獲利卻十分穩定。

畢業後他進入銀行信託部門,開始了他交易員的生涯,泰珀說自己是「懶散但有競爭力」,平時看到他穿著輕鬆愜意,但其實他非常好勝,多年來對他打擊最大的不是損失,而是他錯失了幾次「大贏」的機會,他不怕輸只怕沒有贏,他想要大贏且特贏。

泰珀追求的也不是「熱錢」,大多數的基金,都以價值微導向,強調績效,但是有別於其他人的是,泰珀所投資的是人們很害怕的垃圾債券。

1996年俄羅斯盧幣貶值,政府沒有履行一筆國際貨幣基金的債券契約義務,俄羅斯的違約幾乎導致全球金融系統崩解,當時公司虧損了29%,泰珀說這是他事業生涯中最嚴重的一次虧損,因為他們持有龐大的新興市場與垃圾債券,當時很多業者倒閉,但次年泰珀來了個大反撲,違約事件告一段落之後,他積極買回俄羅斯債券,創下了當年度61%的報酬率。

泰珀知道自己的操作方式風險很大,在2001年泰珀的不良債券創下了67%的報酬率,他說,「在基金的複雜世界裡,有時候你要設法賺錢;但有的時候你卻是要設法不賠錢。

五、比爾‧艾克曼的潘星廣場資本管理公司。

「儘管人們不願意承認,但性慾就是最原始的驅動力量。」這是避險基金經理人比爾‧艾克曼的演講所提到的,他有一頭與年齡不相符的白髮、濃黑的眉毛和淡綠色的眼睛,所以被員工冠上了「銀狐」的綽號,他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價值創造者,但是不認識他的人總把他的自信視為傲慢。

艾克曼在家中排行老二,出生於富裕的紐約州小鎮查巴卡,從小艾克曼就展現大膽的個性,好勝且野心勃勃,高中時代他曾是網球隊隊長,曾帶領球隊打進州賽前四強,而他的學業則是全年級第四名畢業,在SAT考試取得了滿分,順利考上了哈佛大學。

他非常有自信,擁有整頓一家公司的能力,他說這個能力也反映在生活上面,大學時代,他就曾經照顧一位笨拙的室友,帶他去配隱形眼鏡,找皮膚科醫生治療青春痘,建立符合健康原則的飲食和運動習慣,讓他的朋友變得更有自信,他甚至還介紹了一個女孩給他,之後他們結婚了。

在就讀哈佛大學商學院期間,艾克曼大量閱讀投資方面的書籍,不久後他買進了2000股的一家申請破產的公司,那家公司是一間連鎖百貨,當時艾克曼買進時才8又8分之三元,沒想到這間百貨公司關掉了所有賠錢的店面,後來轉型成房地產投資信託,股票突破每股400元,那個時候他就知道,原來破產公司也可以賺錢,這筆投資對年輕的艾克曼影響很大。

艾克曼從商學院畢業後,就創立了自己的避險公司,儘管他的父親建議他先去吸收一些經驗再創業,但他已經下定決心追求偉大。

艾克曼和合夥人開始尋找投資客戶,他們募集了300萬美金,租了一間沒有窗戶的辦公室,他選擇的標的幾乎都是餐廳、連鎖店,像是溫蒂漢堡、麥當勞、百貨等。

艾克曼是個多愁善感的人,他看奧運比賽時會哭,但是面對投資他卻是非常冷靜,他說投資一但涉及情緒,結局恐怕不太樂觀,他和妻子創立了基金會,照顧貧窮、普及教育、推廣醫療,在慈善捐款前,艾克曼也會先做好功課,就像他從事金金融投資一樣,他會傾向於那些最能讓捐款發揮效益的項目,甚至敢於提出尖銳的質疑,樂於提供自己的建議和看法。

Maggie心得分享:

看完這些基金經理人之後,我統整了他們共同的特徵,就是他們大多從很小就喜歡股票,有些人十二歲就熱愛看財經股票的雜誌,有些人則是大學時期就開始專精金融理財等學業,十二歲我在幹嘛….。

各行各業的頂尖人物,無論是音樂、運動、廚師、設計等,之所以會變成頂尖,是因為他們喜歡、有興趣,當你喜歡某件事情之後,你不會把他當作職業對待,當你喜歡畫畫,你不是因為別人要你繪畫你才畫,而是你發自內心的喜歡畫畫。

由於這些頂尖的經理人,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對數字的喜歡,所以他們才可以在面對失敗挫折之後,絞盡腦汁想出解決的方法,然後逐漸成為這個行業的頂尖人物。

在投資的世界裡,並不是只有一條路可以達到成功,有的經理人擅於長期投資,創造出穩定的收入;有的經理人則擅於投資垃圾債券或破產公司,他們研究整個流程,從沙裡面一點一點掏出金子,若沒有足夠的耐性,是無法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,倘若你只是想要沾個醬油,在投資世界大賺一筆之後離開,那你需要的可能不是技術是運氣。


書籍資料:

書名:頂尖避險基金經理人的形成

作者: 馬妮特 • 阿胡賈

出版社:寰宇

博客來: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62228


延伸閱讀:

《黑天鵝效應》讀後感|MAGGIE聊聊書

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克制消費?為何總存不到錢?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