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寫作這件事情,我認為沒有制定的標準,不管你是”起承轉合”,還是”轉起承合”,都能編織出一篇文章,只要讓人明白所要表達的意思,就是個好文章。
你可以直敘法、提問法、倒敘法,都可以寫出一篇文章來,而真正一篇好的文章,優雅的文藻是其次,內容的有趣才是最重要的。
一、靈感
靈感其實是從生活中點點滴滴而來的,曾經有一個大作家,每日天剛亮就趕著出門,四處遊歷,一路上他會觀察周圍景物,一邊思考可以怎樣創作,一旦有了靈感,他就會記錄下來,隨身丟進口袋裡,就這樣寫著寫著,一直到晚上才回家。
緊接著,他會將白天所寫文字整理起來,用這些素材來寫今日的作品,直到深夜,日復一日,這位作家的身體非常孱弱,他的母親瞧他日以繼夜的寫作,忍不住責怪他說,「你是要將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啊!」
他就是與李白、李商隱齊名的「詩中三李」的詩鬼李賀。
寫作的人總覺得自己沒有天分,靈感不夠多,靈感並不是無中生有,而是從生活中一點一滴記錄出來的,你必須有著平凡的海量點子,才能從這大量點子中,萃取其中的有趣點子。
每天三記,一周你就有二十一個點子了,當你愈習慣去捕捉微小的感覺,你的靈敏度就會慢慢提高,得到好靈感的機會也會更高。
二、洞察力。
當一個人跟你說話,你可以從他的表情、衣著、動作、談吐等細節,來猜到他是做甚麼職業?是否結婚了沒?平時興趣愛好嗎?
人的行動往往反應出內心的想法。
當客人因為超商店員太慢而吼叫時,反映出客人是個急躁、沒有同理心的人。
當學生抱怨補習好辛苦,爸媽很嚴厲時,反映出學生渴望自由,又害怕被父母懲罰。
從一個人的言行當中,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價值觀、個性、夢想、煩惱,一個好的作家,可以從爭吵中看出主角內心渴望的是甚麼。
三、側寫力。
被譽為「短篇小說之王」的莫泊桑,年輕時也曾為寫作煩惱,當時來到法國著名小說家福樓拜家拜訪,請教福樓拜如何將人物寫得生動,福樓拜只是說,「去門口站,看每天經過的馬車。」
莫泊桑每天站在門口看馬車經過,實在看不出甚麼名堂,他只好回過頭又請問福樓拜,「我每天看來看去,都很單調,沒甚麼特別的啊。」
福樓拜說,「怎麼會沒有特別的,妳有注意到晴天馬車怎麼走的?雨天又怎麼走?上坡與下坡的差異?遇到大太陽時,車夫臉上的表情是甚麼,巴黎的車夫這麼多,但你比下的車伕應該是全巴黎獨一無二的車夫。」
從細節刻劃到人物個性洞察,延伸到如何從一個局外人角度,來側寫男女主角。
試想,主持人都是如何訪問來賓的。
生活言談就是採訪,言行代表了一個人價值觀,我們可以由小窺大。
四、既定的架構。
一個綜藝節目採訪周星馳,女主持人玩笑地說,「星爺,你的電影大都是主角一開始很弱,後面變得很強。」
試著回憶你所看過的周星馳電影,包含《食神》、《武狀元蘇起兒》和《唐伯虎點秋香》,除了人物上做了些調整之外,但架構其實都差不多,主角起初就算不是很弱,但都會先經歷過一個低潮期,然後才會在劇情中慢慢便強,這幾乎是周星馳電影的必備套路。
這不是星爺懶得想劇情,而是商業電影皆是如此,舉凡民間的童話故事也都是這種模板,這些不斷重複的制式的敘述編排,就是我們所說的「結構」。
在商業模式當中,不停的重複,就表示它是有一定的效果,所有的故事結構,都是為了創造巨大的情緒落差,觸發再來是衝突,最後解決衝突。
衝突就是引發人類的注意力,那些焦點新聞常出現的,舉凡車禍、暴力事件、出軌,當衝突發生時,主角會緊張、挫折、崩潰悲傷等負面情緒,最後衝突解決了,主角恢復到平穩情緒。
讀者的情緒會投射在主角身上,跟隨著主角經歷情緒起伏,體驗讀小說或看電影的歷程,一帆風順的人生固然輕鬆,但能在經歷過低谷後爬生,才是讓人們敬佩的。
四、該不該留懸念。
喬瑟夫是知名的廣告文案寫作者,曾提出他依生寫文案的精華總結,「文案,就是讓讀者看完第一句後,想看第二句。看完第三句後,想看第四句。看完第三句後………。」
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,每個人有看不完的內容,源源不絕,倘若無法在第一秒吸引到讀者的眼球,讀者很難繼續看下去。
這也是為何八卦雜誌,總是用裸女、屍體、血腥、暴力等來吸引人類的注意力,人類一直有偵測危險的雷達的警覺,這是從古代就存在人類大腦裡,一旦有潛在危險的可能,就會刺激人類大腦,提高人類的警覺。
在寫作,我們就必須將「不尋常的危險」用在寫文的第一句,用來勾起人的好奇心,如果你不知道那些標題可以引起人的好奇心,可以多參考網路上那些”驚悚”的標題,尤其是大量讀者點擊的標題,慢慢的就會知道如何用標題來吸引讀者。
標題必須一目了然,兩三句就能抓住故事的重點,像是《侏儸紀公園》、《大白鯊》、《異型》、《星際大戰》、《少林足球》等,就是直接將作品具體化,光是從片名,你就能清楚電影是演什麼,反之如果是《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》,這片名很難想像是甚麼樣的故事吧?
但是,吸睛是手段,好的作家除了要有吸引人的標題,還得有真正價值的內容才是王道。
五、文章的流暢度。
如果你有紀錄過逐字稿,就會發現人在說話時,通常會帶有很多口頭語,除非是先列出的演講稿,否則肯定會有很多贅字。
舉例:
「傳來隱約的稀疏的聲音。」
「過分的物質享受會造成孩子的虛榮心態。」
若將多餘的字刪除,看看句子會變成怎麼樣?
「傳來隱約稀疏的聲音。」
「過分物質享受會造成孩子虛榮心態。」
句子會變得簡潔有力。
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慣用詞,例如「其實」、「然後」、「所以」、「可是」、「但」等,在句子寫完之後,最好重新念過一次,或是請別人幫你念過一次,就會找出句子中不順的地方。
Maggie通常在寫完一篇文章,不會直接發表,過一兩周才回來校稿,盡量不要在同一天校稿,很容易產生盲點,過一陣子以讀者的身分回來念過一遍,修改過後會比第一次的稿還要順。
刪減力是每個寫作者必須學習的事,準備兩個小時的演講,十分鐘的演講更讓人難以準備,因為所有精華都需濃縮在十分鐘內,寫作也是如此,如何讓一句話表達出許多想法,這就是寫作者的實力。
這本書建議有寫作習慣的人翻閱,如果是剛接觸到寫作的人,別被裡面內容嚇到了,若你一開始把寫作,當作一項”需要這麼多”技能的事,那麼就很難開始,先求有,然後再求好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