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大腦|學習|慣性|Maggie聊聊書 《專注力協定》|Maggie聊聊書

《專注力協定》|Maggie聊聊書

by Maggie

前一陣子在過動兒的粉專裡,看到一位過動症成年人的分享,專注力對於過動症的人來說,簡直是極其珍貴的東西。

我也在思考專注力到底是甚麼?

即便我們已經成人,仍然被「無法專注」所苦,我們在工作的時候,總想要分心去看一下手機訊息,我們在陪孩子玩耍的時候,總是分心想著等下要做甚麼,其實我們也無法專注。

專注力協定》這本書的作者是尼爾‧艾歐&李茱莉,這位作者同時也是《鉤癮效應》暢銷書的作者,他的著作幾乎都是在討論專注這件事,並且教導人們如何戒掉3C成癮。

在開始練習「專注力」之前,你必須先詢問自己,你所認為的價值是甚麼?

一、探求內心的真實感受。

很多人賺錢的目的是為了家庭,但卻常常因為加班而犧牲了與家人相處的時光,這真的是你內心所期望的價值嗎?

作者有次在和女兒玩遊戲,他心不在焉的,因為手機裡不時跳出工作訊息,這些訊息看似重要,卻是可以等等再做的東西,等到作者抬起頭時,女兒已經離開了。

女兒對作者說,她最大的心願就是擁有跟動物溝通的能力,因為這樣當爸爸媽媽都在用電腦時,就有人可以陪她說話了。

在想要學會專心之前,你必須認清內心最真實的目標,甚麼才是你最關心的,如果是家庭,可你的所作所為卻背道而馳,這有可能就是導致不專心的原因。

古希臘有個神叫作坦塔洛斯,它被譽為「求而不得」的代表,坦塔洛斯被父親宙斯懲罰,驅逐到地府,在哪裡他發現自己站在水池中間,身旁有一棵樹,樹上結了香甜的果實,當坦塔洛斯想要摘果子時,樹枝就會移開,他永遠有搆不著,當他彎腰想喝水時,水池裡的水就會退去,他永遠無法止住飢渴。

坦塔洛斯代表的就是人類的慾望,我們總是追求甚麼,追求更多的錢,更多的經驗、更多的知識、更高的地位、更多的甚麼,古希臘認為這是人類背負的詛咒,我們貪婪無止盡,想擁有更多更強大的力量。

書中有個故事,故事的主角叫作柔依‧錢斯

柔依‧錢斯擁有哈佛博士學位,任教於耶魯管理學院,在她任教之前她被一場研究計畫給控制了,最後變成一種強迫,無法離開,甚至瘋狂,那是一台計步器。

第一天柔依帶著計步器行走,這個計步器的使用者會得到指令,可以進行各種挑戰,同時還可以與其他人競賽累積步行分數,你可以在榜上看見彼此的分數排名。

她帶著計步器已經好幾天了,即便回到家,吃飯或者閱讀,柔依無時無刻都在走來走去,她會從客廳走到廚房再走回客廳,不停的兜圈子,即便步行了萬步,她還是繼續行走,她每天都會走上兩萬四千步。

柔依像是被甚麼奇怪力量附身了,她覺得自己停不下來,計步器讓她成為了一具健身殭屍。

在表現上, 柔依 身受計步器所害,但深究一番,其實她是被某個東西束縛著,這個束腹她的不是計時器,而是她內心的焦慮。

其實在那段時間,是 柔依 人生壓力最大的日子,她試圖找到一份工作,這個過程經歷了好幾個月,她失眠、掉髮和心悸,同時她的婚姻狀況也出現的問題,她不想讓別人知道他們可能會離婚。

於是她藉由計步器來逃避現實,使自己分心,對她來說計步器是一個出口,她花更多時間走來走去,這就好比許多酗酒成癮、電腦成癮的人,他們也是為了逃避某個東西。

如果你試著逃避某種極大的痛苦,譬如離婚,那會讓你產生想逃避的念頭,於是你就會一個接著一個的,使用各種方法讓自己分心。

所以唯有瞭解內心的渴望,你才能真正使自己專注,故在專注的第一步,就是閉上眼睛,試著與自己的內心對話。

二、「相信」的力量。

不是糖份讓人增加耐力,而是”相信糖份”的這個念頭,讓人增加了耐力。

2011年心理學家羅伊‧鮑梅斯特提出了意志力會隨著時間而自我消耗,最值得注意的實驗是,攝取糖分可以讓人恢復意志力。

這份研究宣稱,喝了加糖的檸檬汁之後,受試者展現較高的自制力,面對困難任務時也展現較佳的耐力,然而近年來有科學家開始質疑這個理論。

卡特發現了一項「發表偏差」,看起來糖分可以促進表現,然而這些表現跟糖一點也沒關係,反倒是我們腦袋裡的想法非常有關,這項研究後來發表在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上,研究顯示並不是糖分讓受試者增加意志力,而是讓受試者相信糖分有增加意志力的這種”念頭”,讓他們覺得自己能夠增加意志力。

當我們不再相信意志力是有限的,我們就能增加意志力的續航力,如果能讓戒菸者相信自己愈來愈有自制力,那麼戒菸的機率也會隨之提高;反之,如果讓他們感覺到無能為力,他們就可以能會再度破戒。

樂觀確實能解決大半的事情,一個人如果能樂觀面對失敗,他再站起來的機率便會提高許多,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改變事實,但卻可以改變想法。

念頭轉了,世界就變了。

三、利用「代價」來預防分心。

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》一篇文章,研究了三組吸菸者,第一組是控制組,給予這組受試者教育訓練,並且搭配傳統的戒菸方法,像是免費的尼古丁貼片,六個月後,控制組有6%的人成功戒菸。

第二組叫作「獎金組」,如果六個月後他們成功戒菸,就能得到800元美元獎金,17%的人成功了。

第三組叫作「保證金組」,參加者需要預先做出承諾,自掏腰包放入150美元,作為六個月不再抽菸的保證金,成功戒菸的人除了能拿回先前的錢,能得到800美元(含自己的150美元),結果有52%的人完成目標。

比起追求收益,人們會有更高的動力去迴避損失,因為失去的痛苦會大於得到的快樂。

為了養成運動的習慣,作者在牆上貼上月曆,並買了一個打火機,不運動就要燒掉一張百元大鈔,只能在這兩個中選擇一個。

他對自已做了承諾,是要選擇燒掉百元大鈔,還是走出家門去健身房,這個方法他已經用了三年,這期間他的肌肉增加了12磅(5.4公斤),並且從未把任何鈔票燒掉過。

但是此方法只適合用在短期任務上,如果將承諾綁住太長,會使我們開始將它視為懲罰,反而會對原本的任務或目標產生厭惡。

這種激烈的方式,我還真不敢用。

比起第三種,我會選擇第二種方式作為獎勵,可能在完成一篇文章之後,給自己喝杯咖啡作為犒賞。

四、排除所有干擾。

凱薩醫學中心有個特別小組,小組的目標是找出方法去修正醫療疏失。

這些受過高度訓練的人,偶爾會犯下非常基礎的錯誤,通常是因為環境充滿了讓人分心的外因。

李察茲提出的解決方法之一,就是讓這些正在配藥的護理師,穿上鮮豔的背心,好讓其他人知道他們正在給病人吃藥,不能被打擾。

起初護理人員覺得穿上背心非常羞辱,經歷抗拒之後,終於找到了一組腫瘤科的護理師,由於他們的錯誤率特別高,因此開始了這個實驗,剛開始鮮豔的背心引來醫生們的詢問,直到四個月之後,這個嘗試才帶顯著的效果,這組原本錯誤率最高的護理師們,錯誤率降低了百分之四十七,可見不受干擾的環境有多重要。

書中總共提了許多干擾,包含了電子郵件、聊天群組、手機、桌面、線上文章、動態消息。

當然並不是都不能使用這些設備,而是必須排定時間,集中時間閱覽你的電子郵件和聊天群組,手機訊息不停響起,你可以試著在工作時將手機轉成靜音模式,清空電腦桌面,將會影響你的所有干擾物,盡可能地遠離你的視線,如果必要的話,還可以選擇站時斷開網路。

我自己也常常開啟Youtube,莫名其妙的一個小時就過去了,這些平台背後都有強大的演算法,好讓你看完這部影片後,就會跳出你有興趣的主題,於是你就會不停的看下去,最好的方法就是規定某段時間,就只有這段時間能夠暫時看一下想看的東西。

五、如何培養出心無旁鶩的孩子。

其實作者的幾項建議,我自己也是這樣對待我的兒子的,孩子跟成人一樣,都試用專注力訓練。

1. 讓孩子自行決定目標。

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的兩位教授,他們做了一個實驗,將兩個孩子帶到房間裡,有一位成人會教導其中一位孩子如何組裝玩具,另一位則是在旁邊等待,在旁觀看的孩子,大多數都扭來扭去,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樣子。

然而學者們卻發現,來自瓜地馬拉的馬雅族小孩,當大人在教另一位小孩時,這些孩子會乖乖坐在椅子上,甚至非常專注地看著大人在教甚麼。

為何馬雅族的小孩,會比美國小孩較能夠保持專注?

心理學家蘇珊‧蓋斯金花費數十年研究馬雅族的村莊,發現馬雅的父母給予孩子非常大的自由,目標都是孩子自己訂的,然後父母盡可能地去支持他們完成目標。

在已開發的國家的孩子,大多都授教於正規國家,導致孩子已被訓練放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,結果就變得很容易分心。

其實我也在思考這件事情,台灣填鴨式的教育,其實對於孩子的創造力是限制的,絕大多數的亞洲人還是認為唯有讀書高,然而時代的變遷,各行各業都能出現頂尖人士,今天看了一位媽媽的分享,他的兒子小時候課業總是吊車尾,但是媽媽卻沒有放棄他,如今他的兒子已經22歲了,在歐洲讀牙醫。

2. 試著讓孩子面對價值觀。

傳統的教育方法,是逼著孩子坐在書桌前,盯著他寫完功課,但其實還有更好的方法,讓孩子建立價值觀,試著跟他們溝通,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做功課嗎。

不做功課的影響會是甚麼?對他未來的人際關係有沒有影響?會不會因此而畢不了業?無法畢業對他們來說有沒有關係?

青少年其實已經有自我思考能力了,如果他們不讀書直接開始就業,未必是件壞事,至少讓他們面對失敗是甚麼感覺,早一點面對總比未來發生來的好。

壓迫絕對不是好方法,儘管父母可能無法認可孩子的想法,重點是要教育他們有意識地使用自己的時間,好確保他們將時間主要用在重要的是向。

賦予權力給孩子,讓他們有自主權,可以掌控自己的時間,儘管他們失敗了,沒做到,失敗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。

這讓我想到,每到晚上Mike就會吵著我陪他玩耍,但他吃飯時總是很慢,玩具散了一地,每次洗澡還拖拖拉拉的,於是Maggie就給他玩耍的條件。

「要媽媽陪你玩可以,你必須做好三件事情,一、把飯吃完。二、玩具全部收拾好。三、洗澡。」

讓孩子自己選擇要或不要,同時利用了「誘惑綑綁」,將他喜歡的事情綑綁不喜歡的事情,所以每次Mike都會動作很快的完成三樣事情,這樣媽媽就能陪他玩遊戲了。

書中其實很多例子都可以用在孩子身上,而且專注力會慢慢養成,孩子也會愈來愈有自制力,一台車起步時,必須有一定的動力,但是一旦養成了習慣,這條路便會愈開愈輕鬆,身為父母的我們也要好好替孩子設下一些「小陷阱」,讓他們一步步掉入「專心」的領域裡。

最後作者的一句話,「心無旁鶩就是努力做到言出必行。

我們都希望自己朝著自己想要的目標走,無論是工作、家庭、孩子,想想你的目標是甚麼,然後再為此努力專心達成吧。


書籍資料:

書名:專注力協定(史丹佛教授教你消除逃避心理,自然而然變專注。)

作者:尼爾‧艾歐&李茱莉

出版社:時報出版

讀墨連結:http://moo.im/a/03yJMS


延伸閱讀:

超速學習心得分享

只要你願意堅持多年,複利滾出的成就將非比尋常。

死讀書不如聰明讀書,考試是有技巧的。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