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小說|心靈|健康|Maggie聊聊書 《被討厭的勇氣》|Maggie聊聊書

《被討厭的勇氣》|Maggie聊聊書

by Maggie

被討厭的勇氣》,作者岸見一郎、古賀史健,起初接觸到這本書,是覺得這本書的書名挺有趣的,但又一針見血地指出,能夠被討厭卻處之泰然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,在沒看過這本書之前,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位很堅強的人,看完之後才發現,其實在我內心仍藏了許多脆弱和膽怯。

這本書讓我去思考,人生的意義以及面對內心不自知的卑微,書中的內容是採對話模式,由一位哲學家和一位年輕人相互對白,其實你也可以看是一位心理諮商師和患者的對話。

一、人的自卑感。

為什麼會討厭自己?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優點,不喜歡自己,覺得別人比自己優秀,就會更加自卑,看到與自己同年齡的人都有個不錯的工作,幸福美滿的家庭,可愛天真的孩子,自己卻甚麼都沒有,自卑感油然而生。

在哲學家的角度來看,你之所以只看見自己的缺點,那是因為你下了決心「不要喜歡自己」,多年前有個女孩來找作者諮商,她得了一種見到人就會臉紅的「臉紅恐懼症」。

那時作者就問她,如果「臉紅恐懼症」治療好了,妳最想做甚麼事情,她說想跟一位暗戀許久的男生告白,其實對於這個女人來說,她最想逃避的不是臉紅,而是逃避向這位男生告白,因為害怕被拒絕,青春期的少女在這個時期,失戀或者被拒絕是個具有強大負面的情緒傷害,所以只要她還保有「臉紅恐懼症」,她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認為「我沒有辦法和他交往,因為我有「臉紅恐懼症」。

說白一點,人的自卑感是源於逃避人際關係的一種自我防護,之後聽說那位男孩跟女孩告白了,在作者的診間,「臉紅恐懼症」的女孩就再也沒出現過了。

阿德勒說過,「要除去所有的煩惱,唯有獨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之中。」

所有的煩惱,其實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,自卑感其實是一種主觀的認定。

一個身高只有150cm的男生很矮嗎?

「很矮」是因為透過比較產生的,也就是人際關係中產生的「主觀的自卑」,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存在,你可能根本想不到自己有身高問題,這些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來自「客觀的事實」,而是我們內心「主觀的解釋」

就如同鑽石的價值,它必須存在於社會脈絡中,一美元的鈔票,它所被賦予的是一種常識和共通的感覺,如果從印刷品的角度來看美元鈔票,它根本不值一美元。

當我們無法達成理想狀態,姣好的容貌、高挑的身材、令人欽羨的工作時,我們就會對自己產生一種低劣無能的感覺,便有了自卑情結,自卑情結與自卑感不同,自卑情結是會利用各種理由藉口,好逃避無法做到的事情。

「因為我學歷低,所以我無法成功。」

「因為我長得不好看,所以才交不到女朋友。」

「因為小時候父母親離婚,導致我現在無法結婚。」

「因為A,所以B。」

換句話說,「真正的我」其實很優秀的,讓自己沉溺在虛幻的優越感當中,還有那些總跟大家說自己認識某某政商名流的人,購買上百萬名牌炫耀的人,但其實骨子裡是強烈的自卑感。

還有一種特殊的炫耀,叫做炫耀不幸。

「你根本不懂我遭遇過甚麼樣的不幸。」

「你又沒經歷過,怎麼可能會瞭解。」

「你根本不懂矮子的痛苦。」

只要將不幸當成武器的人,這些人便永遠需要這種不幸的「狀態」,好利用它來偽裝自己並不優秀,是因為不幸所造成的。

正向心理學為何能幫助人前往成功,而又為何那些自怨自艾的人總是衰事連連,難道真的是吸引力法則嗎,其實都是自己的心理因素,你需要這些「不幸」來告訴大家,你不是不努力,而是世道對自己不公平。

真的嗎?

二、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競爭。

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,而是跟「理想中的自己」比較,勇敢承認自己與別人的差異,我們雖然不同,但是各有優缺點。

跟自己比較,比現在的自己更進步一些,才是真正的價值。

人際關係中一旦有了競爭,就無法從人際關係中煩惱中脫身,其他的所有一切,包括所有人,都將被你視為「敵人」,你會覺得所有人都嘲笑你,一有機會就會攻擊你、陷害你,全世界都很可怕。

而且競爭者的可怕在於,即便你是贏者的那一方,只要你內心存在著競爭,就無法得到片刻寧靜,因為不想變成輸家,必須不停的贏下去,也就無法相信任何人,這世上有許多擁有千萬財富的人,卻無法感受到幸福,他們活在不停的爭鬥當中,就連睡覺都害怕自己會輸掉。

反之,如果你將所有人當成夥伴,對世界的看法將會不同,你不會將世界當成敵人,脫離了競爭模式,沒有想要勝過別人的心態,就會打從心底祝福他人,甚至為了他人提供更幸福的想法,你不再把世界當成是危險的地方,也不會無謂的懷疑,心裡自然平靜許多。

書中所倡導的阿德勒心理學,它所教導的並非是改變別人,而是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,當人的心理狀態改變了,拿掉遮照片看清是世界面貌,才發現一切都是美好的。

三、對他人貢獻。

當你能夠信任別人時,代表著你將對方當成「夥伴」而非「敵人」,人類大多追求歸屬感,有了團隊就有了歸屬感,社會意識的形成,除了接納自我和信任別人外,還需要「貢獻他人」。

所謂的「貢獻他人」並不是捨棄「我」去為他人鞠躬盡瘁,貢獻他人是為了感受「我」的價值才做的,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工作,所謂的勞動並不是賺錢的手段,而是藉由勞動貢獻他人、參與共同體、實際感受「我對某人有用處」,進而接受自己的存在價值。

那些百萬富翁或早已財富自由的人,一輩子錢都花不玩了,但仍然有很多人投入工作當中,貢獻他人,因為他們在貢獻的同時,也是在確認自己的價值,貢獻就算沒有親眼看到也沒關係,只要擁有一種「我對某人有用處」的主觀感覺,也就是「貢獻感」就可以了。

人際關係發展的不順利,並不是因為你說話口吃,也不是因為你有社交恐懼症,真正的關鍵在於沒有做到接納自我、信任別人,還有貢獻他人,於是把焦點怪罪在全世界。

只要貢獻他人這顆導引之星還在,就不會徬徨,做甚麼都可以,誰要視討厭你,就讓他討厭好了,只要活得自由就行。

如果有看過一些有關於財富自由書籍的人,應該都會發現許多富豪,他們除了教你如何達到財富自由外,都會在書中的最後面倡導捐贈10%收入的重要性,也許這些富豪早就知道錢並不能帶來幸福感,但是捐錢這個動作卻可以讓人產生幸福感,如果此時此刻的你正自我懷疑,不妨到超商捐個100元,這個動作絕對會讓你心情好許多。


被討厭的勇氣

延伸閱讀:

《不理性的力量》|MAGGIE聊聊書

《ADHD不被卡住的人生》|MAGGIE聊聊書

身體喜歡這樣工作|MAGGIE聊聊書

You may also like